觀察地點|7-11結帳櫃台後的數位看板
觀察時間|週二下午結帳時
觀察對象|UBER
今天的案例很有意思,以下跟大家一起來觀察、拆解
題目是:眾聲喧嘩的動態廣告中,安靜更有力量
一、視覺策略
這次看到UBER的廣告跟平常小七的數位看板不太一樣,因為它用了全黑底,而且整個畫面靜止了大約30到40秒,差點以為電視壞掉。
在一眾動態多彩繽紛的畫面中,UBER選擇用靜態黑底,反而更吸睛。特別是在結帳排隊、處於大腦放空、被動接收的狀態時,這樣的設計會讓人忍不住多看、多想一下。
二、文案:一針見血又藏弦外之音
文案不塞滿畫面,而是大量留白,
非常聰明的作法。
文案簡潔:「●UBER小黃跟路邊小黃一樣便宜⏹︎」
一針見血,直接解決大家最在意的價格問題。
此外也會引起觀者思考:「一樣便宜,然後呢?」
除了將關鍵訊息清楚烙印在觀者腦海,
又能讓人自主延伸思考UBER的其他優勢。
符號的運用也很巧妙:
●緊貼在「UBER小黃」,好像在暗示搭車小黃選●UBER;⏹︎放在句尾,呈現出穩重、斬釘截鐵的語氣。
三、行為情境與心理觸發
在結帳排隊這類等待情境中,人的注意力通常處於半放空狀態,
眼神只是跟著螢幕上不斷閃現的資訊跑過。
但這次UBER的突兀卻有巧思的設計,成功抓住我無聊等待時的視線,讓文案有時間慢慢被吸收。
搭配弦外之音的暗示,讓這30秒的靜態停留既不無聊,資訊也更能被吸收。
四、潛在受眾與競品對比
這則廣告的目標TA,明顯是偶爾會搭計程車、習慣路邊攔車或打55688的族群。
對這群人來說,UBER想傳達的是:「價格一樣,還有額外優勢」,試圖引起他們的轉換動機。
而對已經習慣用APP叫車的使用者來說,主要競品是LINE GO,實際使用LINE GO其實也「跟路邊小黃一樣便宜」。
但UBER靠全黑品牌色帶出高級感,即使觀者原本是LINE GO用戶,也可能在潛意識裡多考慮一次UBER。
品牌形象的區隔在這裡做得滿成功的。
五、觀察後記與個人評價
這支廣告用靜態黑底,在一片動態畫面中殺出一條路,真的讓人眼睛一亮。
文案看似簡單,但精準點出消費者心中最重要的疑慮:價格是否划算。
作為偶爾搭車的人,我會願意多看幾眼,也更容易記住這個品牌。
這種運用靜態與品牌色的差異化策略,成功吸引注意、強化印象,很值得借鑑。
💡如果我是品牌行銷,會這樣做
這支廣告在視覺與文案上都表現得很搶眼,而如果我是UBER的行銷人員,我會在廣告推出前,先針對「平常習慣路邊攔車的人」做更細緻的使用習慣調查。
因為這群人即使被廣告吸引、有意願轉換,也可能會因為APP操作上的困擾而中途放棄。
所以,除了廣告端打開興趣,更重要的是:在轉換過程中,提供足夠引導與解方,幫助潛在用戶順利完成第一次使用。
讓整體成為一條完整的「廣告 → 轉換 → 留存」策略鏈。
補充資料
OPEN!CHANNEL
7-11數位看板主力族群為15–29歲喜歡嚐鮮的年輕族群,以及30–49歲的消費力青壯年,兩者合計占超過80%的收視人口。
詳細資訊:https://7-11.com.tw/openichannel/index.aspx
如果喜歡路邊行銷觀察室及網站文章,歡迎留下你的email信箱,熱騰騰文章
直送給你
發佈留言